home                     about us              Expert team           Business           technology          Industry              Contact us

基因检测,让健康管理先知、先见、先行,让你更懂你的身体
“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会生病吗?我们可以知道未来几十年会患何种疾病吗?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哪些药能用,哪些药不能用吗?关于未来,我们存在着诸多疑惑;关于身体,我们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关于生命,我们渴求预知未来,改变人生。其实,诸多疑惑,我们交付于基因,让它打开我们身体的奥秘。”

基因决定着各种生命的现象,是种族特质遗传的基本因子,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身高肤色,乃至人的智力情绪都与基因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人对抗疾病的抵抗能力不同,患病风险也大相径庭,为什么有些重症肝炎患者终转化成肝癌,而另外一些患者却不会,这都是基因在作怪。这些基因潜伏在人的身体里一旦外部环境适合,就会引发病症,这些基因就是疾病的易感基因。


我们拿癌症举例,在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大约是430万,死亡人数大约是280万,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新增的癌症患者已经超过8人,每天约7500人因癌症死亡。

数据显示: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是我国高发的癌症种类。人在40岁之后患癌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80岁左右达到顶峰,患癌风险高达30%以上,癌症离我们每个人是如此之近,然而让很多人迷茫的是几十种癌症,每种预防的办法都不一样,到底该怎样预防才科学合理呢?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进成变异细胞,少数变异细胞不断复制,终形成聚集有108~10个癌细胞的癌症,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只有当危险因素不断叠加打击,机体防御体系损害严重,修复能力降低时,癌症才会发生。而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通过常规手段很难把癌细胞扼杀在摇篮中,而通过基因检测能准确反映出未来5-20年的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您减少患病风险。

人们患某种疾病的风险以及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是和基因有着密切关系的。基因检测可以通过解读您的基因密码实现对某种疾病风险的高低,对某种药物代谢的快慢等的预测。



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序列,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达。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从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组织细胞取样,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遗传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



谁需要做基因检测?

所有的人都可以从基因检测中获益。

特别是血液检测的普遍开展,由于取材方便,再加上人们对于基因中携带的信息了解越来越多,我们已经可以更多的从遗传密码中洞悉人体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超越以往所有预言的科学方法。

只是受限于人类对庞大基因组数据的认识太少,从现在收集到的有限信息中,我们很难获得特别明确的结果,基因检测只是提示一些趋势,而且检查的费用不菲。所以,至今基因检测还没有广泛应用到普通人的体检项目中。

基因检测实际的应用还是集中在病人,特别是对于肿瘤病人而言,这几乎已经是诊断和治疗前的必备项目了。在精准医学时代,即使是化疗,也可以从基因水平找到适合或者不敏感的依据,从而减少病人盲目治疗的风险。

对于一部分已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有家族遗传史或明确的致癌因素,如果经济状况许可,也可以选择尝试。比如2013年新闻中出现的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基因检测BRCA突变阳性,有明确的乳腺癌发病高危,才预防性地切除了双侧乳腺。有高危因素,有钱,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样的健康人才有检测的必要。


如果把人体比成一辆车,基因检测就相当于“使用说明书”,而常规体检相当于“年检报告”。做完基因检测后,针对可能存在的高发风险疾病,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或体检频率,密切关注结果变化,指导疾病预防。比如,基因检测后,发现携带肠癌高发风险易感基因,建议自30岁起重视肠镜检查,密切关注指标变化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


做完基因检测后,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来“修正”基因的“先天不足”,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比如,如果发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建议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防范与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坚持定期体检(一年一次),合理膳食(如少吃高胆固醇及高脂肪食物),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起伏过大,同时进行科学的营养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要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其比例是——预防投入:治疗费:抢救费=1:8.5:100,也就是说,在预防上多投入1元,就可少花8.5元的治疗费,并节约100元的抢救费。而基因检测可以通过提前预知“未病”,做到精准预防,不仅帮助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还能指导健康财富管理,将钱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