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bout us              Expert team           Business           technology          Industry              Contact us

【南方日报】深圳细胞治疗行业何去何从?
来源: | 作者:prod821c5 | 发布时间: 2017-11-30 | 17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公司的业务已经停了,正在商量转型。”深圳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研发负责人说,本来该公司的业务是以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为主,已经与国内5家医院合作开展细胞治疗临床应用,治疗病人上千例。

然而,魏则西事件让过去一直游离在灰色地带的国内细胞治疗产业遭到迎头一击,方兴未艾的行业也面临重新洗牌。5月6日,国家卫计委会议明确细胞免疫治疗仍然属于临床研究阶段,要求各省市医院停止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而此前,虽然面上未被批准,但该技术在国内各大医院普遍使用,成为医院肿瘤治疗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

近一个月内,深圳大部分的细胞治疗企业处于半停业状态,部分企业甚至关闭,一些从业人员也纷纷下岗或者转型。深圳的细胞治疗企业该何去何从?免疫细胞治疗之路又在何方?

A.医院

      细胞治疗业务大面积冻结

      细胞治疗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两大类。其中,细胞免疫疗法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疗法,被称为治疗肿瘤的“第四大疗法”,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来对抗肿瘤。相关研究报告称,细胞免疫治疗方法有望治疗60%以上肿瘤种类,有望带来25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机遇,被视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下一座金矿。

据了解,在魏则西事件之前,国内开展细胞免疫治疗的医院多达上千家,大部分是三甲医院,因国家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中仅有DCCIK,部分省份如广东省制订了D-CIK、TIL等细胞技术的收费标准,因此多数医院都采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疗法,如DC、CIK、DC-CIK等技术。这一疗法主要是抽出病人的外周血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培养成“一支狙杀癌细胞的军队”,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癌细胞被诱导凋亡。

      “在临床上,有许多数据表明,有肿瘤病人在做完细胞免疫疗法后,精神状况有改善,免疫力有提高。”深圳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说,对于一些晚期的肿瘤病人来说,病人状况比较差,手术后放化疗效果不好,而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通过细胞免疫疗法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

      从临床治疗来看,目前肿瘤治疗仍是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细胞生物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单纯用细胞免疫疗法不能治好肿瘤,但免疫细胞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方向。也有临床专家认为,“细胞疗法被诟病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但此前应用最广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疗法技术并非过时,不应被淘汰,只是这种疗法还需不断提升和改进。”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博士邹畅说。

      记者了解到,过去深圳有多家医院肿瘤科或者生物治疗科开展细胞治疗,在上个月临床应用叫停后,目前这些科室的细胞疗法都已经停止,甚至有些三甲医院的临床研究也停止了。除医院细胞治疗业务大面积暂停外,一同遭遇寒流的,还有国内蓬勃开展的细胞疗法本身。

      2009年,原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列为第三类医疗技术进行管理。2015年6月发布的《国家卫计委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而细胞免疫治疗未被列入“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清单”。

      全国大多数三甲医院都抱着“法不禁止即可为”的态度,纷纷开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项目,而企业以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服务商的身份,迅速在全国各大医院跑马圈地。“事实上,一直以来细胞免疫治疗在国内就是尴尬而敏感的存在,它既不属于药物监管,又不属于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据相关行业专家介绍,过去免疫细胞疗法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在一些省份按国家社保管理规定纳入了医保,又是个“合法的存在”。记者了解到,全国有10多个省份将该疗法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在30%-90%。

B.产业

      技术公司半停业 相关行业受牵连

      陈嘉(化名)是深圳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其公司的业务就是以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为主,已经与国内5家医院合作开展细胞治疗临床应用。

      “我们是刚成立不久的一个小公司,现在也快没了。”陈嘉说,在细胞疗法临床应用叫停快一个月后,公司的情况越来越不乐观,“现在除了一个政府资助的课题在结题,其他业务都停止了,这次对公司的影响挺大的,我们不得不商讨转型方案。”至于公司该如何转型,管理层目前也正在商讨中。

      受影响的不只是陈嘉和他所在的公司,目前深圳大部分的细胞治疗公司都处于半停业状态。近年来,深圳的细胞治疗行业发展迅速,细胞治疗产业已经基本初具规模,也是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细胞免疫治疗的企业有100多家左右,而深圳就有40多家,是全国细胞免疫治疗的龙头老大,其中也兴起北科生物、源正细胞、合一康、中美康士等一批业内知名企业。

其中,合一康是2015年5月26日在新三板挂牌的国内第一家免疫细胞治疗企业,也是深圳开展细胞疗法最多的企业,公司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主要包括ECIK细胞治疗技术、D-CIK细胞治疗技术、DC-CTL细胞治疗技术等。今年5月6日,合一康就发布了“关于主营业务相关风险提示”的公告,公告指出“5月4日卫计委关于规范医疗机构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相关精神,将可能对公司近期主营业务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虽然临床应用的是DC/CIK技术,但合一康在技术上不断进行改进,还有自体血清抗原致敏DC-CIK细胞的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提供细胞技术体系来收取服务费和专利费。据了解,合一康已经与国内1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回输免疫细胞近3万例。2015年合一康靠着主营业务,获得4734万元的收入。

      面临同样尴尬境地的,还包括免疫细胞治疗产业链上的其他行业和企业,比如医疗器械公司。罗晓玲介绍,因为细胞疗法需要对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因此需要用到细胞培养箱、试管、试剂等医疗器械和耗材,但是由于临床应用突然叫停,细胞治疗公司和医院不再需要大量这类的医疗器械和耗材,部分企业也受影响。

      C.资本

      从热捧到“停手” 观望情绪浓厚

      细胞治疗是未来治疗肿瘤癌症的发展方向,在可观的业务收入及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下,近年来,细胞治疗产业也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诸多国外大型制药公司及其他资金、技术雄厚的竞争对手逐渐进入到生物细胞治疗领域,而国内资本近年来也大量进入该领域。

      然而,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卫计委对于“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不得用于临床治疗”的表态,对于过去长期处于监管政策不明朗的国内细胞治疗产业而言,则是一次重创。

据罗晓玲介绍,作为企业首先是支持、拥护国家主管部门的管理政策,这个行业需要整顿,才能给真正关注于研发的企业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合一康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技术研究,并在合作医院建临床实验室进行免疫细胞制备,每一个实验室的投入少则一两百万,多则四五百万,公司已经在研发和应用上进行了长线布局,也需要资金加大新技术的研发。

      “但如果临床应用停个一两年,资本也不进入这个领域,企业没有资金开展临床研究,整个行业就会一蹶不振。”罗晓玲说。她担心我国免疫细胞技术会像几年前的干细胞产业一样,会丧失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

      “我目前不太看好细胞治疗这个行业,主要是目前国内政策非常不明朗,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性太大了。”深圳某投资公司生物医药投资人说。他向记者透露,一些今年本来有意向对细胞治疗领域进行投资的机构目前也“停手”了,正在观望国家政策和临床研究的进展。

      目前只能进行临床研究,但是却没有给临床研究后的临床应用指明路径。“企业或医院进行临床研究,通过专家论证安全、有效后,是否就可以进行应用呢?新技术如何收费?公司与医院的合作模式如何?”罗晓玲说,临床研究对企业来说成本非常大,一些公司在看不到临床转化前景的情况下,很难开展临床研究。

      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此次卫计委规范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对于一些企业和整个行业是一件好事,有望促使相关监管部门加速出台细胞治疗行业规范。“这次也将是整个产业的一次重新洗牌,将让一些规模化的大企业能留下,一些不规范的企业面临淘汰,整个产业格局将发生变化。”深圳某生物公司负责人说。

      分享投资的生物医药资深投资人周毓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国家卫计委在5月的电视电话会议也提出,免疫细胞技术未来将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这个技术的存在有其道理。“我看了很多国内外细胞免疫治疗类型的企业,总体而言,还是一直看好这个行业。”周毓说,相比之下,那些长期专注于中上游技术研发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背景

      细胞免疫治疗的“准”与“罪”

      2009年,原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列为第三类医疗技术进行管理。所谓第三类医疗技术,就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的医疗技术。同时,原卫生部还公布了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目录中19个第三类医疗技术包括自体免疫细胞技术,还下发了该技术管理规范的征求意见稿。按规定第三类医疗技术经卫生部审批后即可应用于临床,从而将细胞技术从药品管理变轨到了临床技术管理,我国的细胞治疗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尽管当时原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进行申报,并设立了中华医学会等5个有资质受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的单位,因迟迟未下发免疫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试行稿,导致审核机构无法受理,迄今为止,尚无一家经国家卫计委批准开展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

      而引发国内细胞免疫治疗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因,则是2015年6月2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国家卫计委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而细胞免疫治疗未被列入“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清单”,按文件规定只能开展临床研究。

      全国大多数三甲医院都抱着“法不禁止即可为”的态度,纷纷开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项目。

      今年5月6日,广受关注的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卫计委明确细胞免疫治疗仍然属于临床研究阶段,要求各省市医院停止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观察

      身为“未来产业”细胞疗法路在何方

      □企业要加快创新研发 □政府应做好规划指导

      目前除了研发外,深圳细胞治疗行业的大部分业务已经停止,一些企业也处在观望中,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深圳企业的免疫细胞治疗之路又在何方?

      深圳企业应加快细胞治疗的创新研发。”邹畅在伞友咖啡近日举办的论坛上说。他指出,在免疫细胞治疗这一领域,我国的行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国外,主要表现在源头创新研发实力薄弱,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等等。而现代医学发展进入个性化治疗时代,临床生物样本是我们国家的优势,深圳企业和医疗机构应该立足于临床做创新,开发临床可安全使用的技术,引领我国的细胞治疗产业。

      在目前细胞治疗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下,深圳市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得以凸显。细胞治疗是深圳市政府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一,也是临床转化医学中最活跃的技术领域之一。在深圳市未来产业2014年“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专项扶持计划申报指南中,细胞治疗及CAR-T(T细胞)第一次被写进地方性政府的产业链指南里面,而且深圳也连续3年拿出1500万元支持CAR—T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已经引进几个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孔雀团队,开展世界领先的TCR-T、CAR-T、TIL等多项免疫治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目前,从美国引进的王荣福团队正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CAR-T、TCR-T等技术的临床研究,成功开展的病例有20多例。

      “国内没有哪个城市能拿那么多钱支持这个产业。”邹畅建议,在国家叫停细胞治疗临床应用后,深圳市政府、企业和医院可以一起开展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细胞治疗公司一年的收入最多只有几千万,要公司拿几千万去做临床试验是不可能,政府、企业和医院可以一起合作,共同开发临床可安全使用的技术。”

      目前细胞治疗行业还面临行业管理规范、细胞治疗标准的缺失。“以前谁都能做,最后谁都做不了。”邹畅说,深圳企业或政府可以率先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鼓励做好企业标准和细胞治疗适应症的研究等,同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市场应用受到重创的同时,深圳部分企业也在加快新技术的创新研发。罗晓玲透露,合一康仍在推进项目和技术的研究,比如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γδT细胞技术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已经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北科生物也正在铺设“细胞治疗高速公路网”,即“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的建设。“区域细胞制备中心”是个体化细胞治疗产业的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既满足临床需求又兼顾生产规模化,可以为企业和医院提供细胞制备服务。“一旦有这个平台,建立一整套细胞制备的标准和体系,加上第三方的质量监控,可以杜绝魏则西事件的发生。”胡祥说。

      “对于细胞治疗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深圳市政府也早已未雨绸缪。”深圳大学医学部再生与抗衰老中心研究员刘韬博士表示,深圳已制定了细胞治疗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对细胞治疗的平台建设、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产业化和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规划。

      据介绍,深圳将建设一批平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比如通过新建CAR-T细胞、DC多靶点抗原负载细胞和TIL/TCR细胞生产线,形成免疫细胞规模化制备技术平台。开发慢病毒和腺病毒产品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药物质量评价体系和规模化、标准化制备技术平台等等。

      此外,深圳还将在全国率先建立并且实施免疫细胞质量控制体系和免疫细胞治疗标准等,并加快促进CAR-T等国际领先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和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将让深圳在细胞治疗产业发展进程中保持领先优势。”刘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