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ter pylori)是引起胃癌的“元凶”之一,在我国尤其高发。相关资料显示,每年全球范围内新发胃癌100万例,当中50万新发在中国,其中20万人会因此失去生命。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的感染人是高达56.22%。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存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Warren等首次报道约有一半左右的胃溃疡患者胃腔附生者许多微小的、弯曲状的细菌,后来被Marshall等分离出来。人类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宿主,幽门螺旋杆菌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可以在为胃中分离培养出来的微生物。
幽门螺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成为胃癌。
从症状上判断,出现以下症状,则很有可能防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1. 胸口隐隐疼痛,疼痛呈辐射状;
2. 饮食减少,时常恶心、呕吐、体重减轻、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3. 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排便黑的情况居多,腹泻难以控制,低度或中毒发热
4. 胃痛、胃胀、胃酸明显加重,伴随无规律的疼痛,发作周期越来越短
5. 肚子发重,大便时间无规律,不明原因的腹泻、便行异常
6. 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力很强,通过“粪-口”、“口-口”和“胃-口”传播:
粪-口传播一般很难发生。寄居在胃黏膜上皮中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胃经过十二指肠和小肠、大肠,最终通过粪便排出。如果吃了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则可能会有感染的风险,但是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因为十二指肠液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如果患者出现了胃酸缺乏或腹泻,则幽门螺旋杆菌会突破这道屏障,通过粪便排泄出去。这种传播途径很小。
口-口和胃-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胃食道反流,有可能进入到口腔中,从而滞留在口腔中特别是牙菌斑中,最后通过唾液传播给他人。所以,当一家人共同进食或者聚会不用公筷,情侣间接吻,更加危险的是养护人把食物嚼碎给孩子喂食。
所以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传播,不要混用牙刷,餐具,聚会要用公筷,避免把食物嚼碎给孩子喂食。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当有以上症状出现时,则需要尽快检查。
目前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侵入性检测(依赖胃镜)与非侵入性检测(不依赖胃镜)
|侵入性检测:
· 快速脲酶试验: 利用幽门螺旋杆菌特有的尿素酶活性。将取出的小块胃黏膜组织放入含有尿素的试剂中,细菌的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试剂变碱性,指示剂变红。
优点:廉价、快速、简单、高特异性、原料获取方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8%和89%。化学发光酸碱指示剂可以得到比常脲酶试验更快的结果和更高的敏感性。
· 胃黏膜组织学检查:镜下细菌形态伴有炎症的组织形态是这是首个被用于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直接检查幽门螺旋杆菌的黄金标准。但是其准确性也受到取材部位、样本大小和数量、染色方法、质子泵抑制剂或抗菌药物运用、病理医生的经验等影响。
· 细菌分离培养:取出的胃黏膜组织经特殊处理,在特殊培养液及培养环境下进行细菌培养,进行细菌检定。这是一种特异性接近100%的方法,但是对培养条件以及操作过程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昂贵耗时。
|非侵入性试验:
· 呼吸试验:利用脲酶活性,服下同位素标记碳原子的尿素胶囊,如胃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则分解尿素,产生同位素标记的CO2,在呼出的气体中检测到。患者需在试验前两周停止使用PPI或在试验前4周停用抗菌药物,患者的出血症状会造成假阴性结果,而胃中其他脲酶病原体的存在也会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并且有一定放射性,部分人群使用受限。
· 血清Hp抗体试验: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会在血清中产生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的有点包括诊断准确性不受溃疡出血、胃萎缩和抗菌药物或PPI使用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其他的侵入性或非请入性实验中会导致假阴性结果的产生,但其仍不能被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首先诊断试验。血清学试验由于其抗体价效在根治后仍能维持很长时间,故不能用于评估跟治疗法等我疗效,也不能区分幽门螺旋杆菌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
· 粪便Hp抗体试验:使用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性抗体对粪便中Hp抗体进行免疫化学检测。优点是敏感性、特异性均高,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类患者。
一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要及时治疗!一般会服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一种最受欢迎的方法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酸分泌)与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联合使用。另一种备受欢迎的方法是水杨酸铋、四环素、甲硝唑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使用。
对于因幽门螺旋赶紧引起的溃疡,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复发率大于50%。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该比例减少至不足10%。长时间的幽门螺旋杆菌可增加胃癌的风险。